[1]金榮來、康青松,《中國電子企業海爾的全球化案例研究》,《通商情報研究》[韓],2006,8(4),pp.301-322. [2]任達鎬,康青松,《關于日本都市再生機構和韓國土地公社提高經營效率的比較研究》,《產業和經營》[韓],2007,19(2),pp.73-96. [3]金榮來、康青松,《韓國制造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方式決定因子的實證研究》,《國際經營研究》[韓],2008,19(2),pp.81-105. [4]康青松,《韓國住房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啟示》,《國際經貿探索》, 2009,25(4),pp.47-51. [5]金榮來、康青松,《如何適應中國式商務文化因素》(專著),韓國國際貿易經營研究院出版,2009. [6]康青松、金榮來,《基于跨文化管理視角的中國式商務文化要素及習慣研究》,《貿易學會志》[韓],2010,35(2),pp.189-217. [7]康青松,《對中國投資韓國制造企業投資模式決定因子的實證研究》,《東亞評論》[日],2011, 3(3),pp.49-58. [8]康青松,《日本創新集群的發展及啟示——以九州半導體創新集群為例》,《科技進步與對策》,2012,29(3),pp.57-60. [9]康青松,《在華外商企業中國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的實證研究》,《科技和產業》,2012,12(11),pp.138-144. [10]康青松,《跨國并購成功案例研究——韓國LG電子并購美國Zenith電子》,《第四屆“中國管理案例共共享際論壇”(2013)論文集》,2013,pp.17. [11]康青松、高世樂,《基于組織學習和網絡觀點的全球企業績效研究》,《東亞評論》[日],2014, 6(3),pp.147-156. [12]康青松,《組織學習導向、知識轉移和吸收能力對國際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》,《管理學報》,2015,12(1),pp.53-60. [13]康青松,《跨國公司知識轉移、網絡與績效的關系研究:基于吸收能力和進入方式的交互模型》,《國際貿易問題》,2015,(4),46-55. [14]康青松,《韓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及其啟示》,《亞太經濟》,2016年第3期,pp.30-35. [15]康青松、高世樂、衣長軍,《韓國公企業政策與管理制度及其啟示》,《經濟體制改革》,2018年第3期,pp.167-172. |